时间:2010-08-02 00:00:00 点击量:
来源: 济南日报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 //119.163.120.11/count/development/accessCounter.jsp?contentId=47352"></script>
作为市属国有企业的“出资人”,在转方式调结构问题上,市国资委向监管企业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它不仅是国有企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机遇,是实现新一轮发展的机遇。目前,市属国有企业正围绕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依靠自主创新,着眼于抢占行业制高点,大踏步向“把产业调高、调优,把企业做强做大”的目标迈进。市委书记焉荣竹5月27日到市属国有企业调研时,对今后国企改革发展和国资监管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转方式、调结构的主力是国有企业。市属国有企业要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有更大作为;在推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上有更大作为;在发展大企业大集团上有更大作为。“这三个方面工作,体现着市委市政府对国企发展形势的准确判断和推动科学发展的深谋远虑,既是企业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事关长远的关键之举。”市国资委主任王嘉振说,“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的工作主题,市国资委促进市属国企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理念是:开拓市场保增长,转型升级促发展。”
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市属国有企业以“新、特、优”为重点,以实现国有传统产业跨代升级为手段,以高端、高质、高效为目标,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优势行业和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在产品结构调整上,重点发展具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提高名优骨干产品的生产规模,抓好主导产品集群化发展,优化产品结构。在资金投向上,积极推动国有资本向企业主业集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益。通过实施项目带动,实现产业集聚。主要以项目带动,推进存量提升,全力打造二机床为龙头的高端产业,变压器为骨干的超高压变压器产业,实现造纸、纺织等传统产业的升级,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来加快发展步伐,盘存量引增量。通过传统项目的工艺再造,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以及装备能力的提升来实现产业的跨越提升。
据悉,市国资委将围绕制约产业、产品转型升级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以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以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并鼓励国企立足国际一流、国内领先,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不断提高装备技术和工艺水平,为实施自主创新在高起点上打造平台。同时,实施名牌战略,研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名优产品,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产品性价比,进一步开拓市场空间。强化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将技术中心建成企业的“小硅谷”。在此基础上,大力培养自主创新人才,加快引进和培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急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实用技术人才。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创新人才的积极性,落实和完善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科技奖励、职称评聘等人才激励政策。
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市国资委将加大政策激励力度,出台系列配套政策,在业绩考核工作中,妥善处理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研究增加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指标的权重,推动监管企业落实好转方式、调结构的各项措施。强化资金保障,增强融资功能,发挥国有资本酵母作用,招商引资,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采取增资扩股、转让股权、相互参股、改制上市等多种方式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放大国有资本。着力抓好企业上市工作,围绕改制上市目标深化改革,培育上市资源,推进国有资产资本化进程。设计企业集合债券,破解资金制约瓶颈。同时,研究设立专项扶植发展资金,并增加银行融资,争取授信额度。此外,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改进国资监管工作、服务企业发展的具体途径和有效方式,围绕更好地服务发展、服务企业、服务职工群众,改进内部工作,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转变作风,热情服务,勤政廉洁,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效能型、和谐型、廉洁型机关。
引导市属国有企业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优化投资结构,进一步完善企业发展战略和产业规划,以世界眼光、国际视野把握好投资方向,坚决防止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不断完善投资决策程序,强化投资论证,认真实施投资项目后评价机制,严格落实投资责任。下半年,以二机床集团技术研发中心和平阴铸造新厂项目、济变集团新厂二期项目建设为重点,使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与此同时,加强管理创新,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的重点主要涉及:改善企业管控模式,优化组织架构,压缩管理层级,逐步建立以产权为纽带,合理有效、协调有序、控制有力的集团公司管控体系;积极推进对标管理,认真学习借鉴行业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深入开展对标挖潜活动,提高对标管理水平;实施精细化管理,找准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环节、薄弱环节,进一步量化指标,完善制度,精打细算、精益求精;继续深化全面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监督,突出资金和现金流量管理,合理控制负债规模,降低运营成本,不断提高预算水平,增强预算的权威性和约束力;继续强化风险管理,建立健全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完善风险管理流程,切实防范好决策风险、财务风险、投资风险和法律风险。